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題:我們會盡力地發(fā)光
——各方積極探索退役運動員進校園初見成效(下)
48歲的付亞辰是山東平陰縣實驗高級中學的一名體育老師,從平陰縣體校舉重教練的崗位上被分流到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后,他自學網球、羽毛球應用于教學,還做過財務、場館資產管理和校藝體處副主任。讓付亞辰憋屈的是,他兩次考教師資格證都不過關,因此無緣學校的職稱評定,從體校帶來的中級職稱14年沒有改變。
去年10月,付亞辰得知山東施行學校體育教練員專業(yè)技術崗位設置的消息,他馬上準備晉級材料。幾個月后,付亞辰的高級教練(副高)職稱批下來了,他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付亞辰分析說,自己當運動員時,文化水平有限,到學校工作后又特別忙,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因素都影響了他考取教師資格證。拿不到教師資格證,就沒資格評職稱,收入也受影響。有段時間我都對職稱放棄了,但是心里還是不甘心,因為我不比別人差。付亞辰說,我的經歷雖然復雜坎坷,但很幸運最終有個好結果。
除了設置體育教練員專業(yè)技術崗位,山東省在如何幫助退役運動員進校園方面用心良苦。在完善培訓體系、健全工作機制的同時,山東省還強化了經費支持。例如:中小學校每安置一名退役運動員,就可以獲得5萬元專項經費,用于購買體育教學訓練器材和組織體育活動;2010年以來,山東省已為接收退役運動員的中小學發(fā)放了735萬元專項經費。
山東的學校體育教練員崗位設置嘗試,是否對全國具有推廣意義?有專家指出,體教融合是一項系統(tǒng)集成的工程,各省市情況并不完全一致,路徑選擇也存在一定差異。山東是體育大省、教育大省,體育和教育資源相對豐厚。這項體教融合的創(chuàng)新性嘗試,需要編制、人社、財政等部門的鼎力支持,更需要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的通力協(xié)作,才能取得顯而易見的成效。相互支持和通力協(xié)作,是體教融合的助推器,這才是山東模式最值得借鑒的地方。
江蘇在助力退役運動員打通教師資格之路方面也頗有心得。在去年底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統(tǒng)考中,47位退役運動員參加筆試,其中19人通過。江蘇省體育人才流動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愛武表示,一方面,這幾年退役運動員的整體文化素質逐年提高;另一方面,中心組織了更專業(yè)、更有針對性的培訓,2021年7至9月的線上培訓就要求退役運動員們多刷題,每天要交作業(yè),12月底還專門組織了面試培訓幫助退役運動員們增加實戰(zhàn)經驗。
趙愛武表示,現在退役運動員的選擇更多了,無論是當老師,還是做教練,甚至自己創(chuàng)業(yè),省里主要是搭好平臺、做好服務,提供更多選擇機會,讓退役運動員們都能有更好的出路。
(小標題)摸索探索 退役運動員進校園大有可為
成都市天府新區(qū)實驗中學的體育老師楊冬梅也來自體育教師共享中心。這位前四川女排隊員很享受教學過程,并產生了考取教師資格證、長期從事體育教學的想法。她說:共享中心給了我們兩三年時間,讓我們先上崗,再取得資格證。我也在積極準備考試。
教師資格、教師編制,成為體育教師共享中心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必須面對的難題。楊遠東坦言,退役運動員通過共享中心的平臺進入校園后,要想讓這樣的人才長期、穩(wěn)定地服務校園,還是要解決絕大多數人看重的教師資格證和編制的問題,需要新區(qū)層面、市級層面的財政部門、人事部門、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共同推進支持性政策。他說:作為國家級新區(qū)的探索,我們一方面要爭取編制,另一方面也在引導大家同工同酬,解決待遇的一致性和其他匹配福利的一致性問題。
山東省雖然通過設置學校體育教練員崗位解決了教師編制問題,但在具體推進落實時,仍面臨學校辦學理念、學科結構性缺編、體育教練教師課外訓練工作量與帶訓學生體育比賽成績認定等難題。王強說:目前退役運動員供給數量大于學校需求,大部分市的學校接收積極性尚未調動起來,還沒有成為學校內在需求。
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昕表示,中小學的教師編制是有限額的,如果學校設置體育教練員崗位,就會給整個學校教師人事編制帶來結構性的變化。她說:退役運動員進校園遇到的種種問題,是學校、體育部門、教育部門單方無法解決的,多部門的協(xié)同合作才能夠去破解一個個難題。
四川天府新區(qū)和山東的新嘗試已經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的認可。司長王立偉呼吁,學校是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主陣地,在體育強國建設過程中,多方需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去解決退役運動員進校園存在的問題。
可喜的是,從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體育法,提出國家實行青少年和學校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健全青少年和學校體育工作制度,將青少年和學校體育置于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新修訂的體育法明確指出,學??梢栽O立體育教練員崗位;學校優(yōu)先聘用符合相關條件的優(yōu)秀退役運動員從事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活動。這勢必將極大推動退役運動員進校園的進程,也為體教融合工作帶來新的利好。(參與記者:王恒志、馬向菲、李嘉、韋驊、肖亞卓、季嘉東、吳書光、陳地)(完)